那个有口音的外地同学 ——对校园内口音歧视的话语分析

作者:向芯,赵旭,罗伯特•萨尔曼,海伦•海斯特 (1)

你在班级里有很多好朋友,每天在学校很开心。一月份的时候,一个叫王平的新同学从很偏远的地区转学过来。王平普通话说不好,有很重的口音,别人有时听不明白王平说什么。你的好朋友方奇告诉你班级的同学在取笑王平,他不知道自己该为王平做些什么。

来源:women.fjsen.com

 

对于许多中国大城市的青少年来说,这个场景大概并不陌生。中国是一个语言多样性丰富的国家,学者估计汉族人口中有7到13种几乎无法互通的方言,每种方言间都有更加细致的地区差异,少数民族人口中则有300余种语言[1]。8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2)让各种散落于全国各地的方言、口音都汇聚在城市地区。2010年,流动儿童已接近全国儿童人口的13%,达到3581万[2];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中,流动儿童人口的规模大多已与本地户籍儿童人口数量相当[3,4]。虽然囿于政策限制,不少流动儿童难以进入公办学校而集中于民办学校上学[5,6],但在国务院“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倡导下,仍有相当数量的  流动儿童进入了公办学校就读[7]

因此,许多城市青少年会在上学的过程中遇到上述场景里像王平这样的“插班生”、“外地生”、“借读生”。以往针对流动儿童融入的研究显示,进入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往往会像王平这样,因口音或其他身份特征受到同学,甚至老师的另眼相看,乃至嘲笑、歧视,从而对他们的融入形成较大的障碍(3)。

那么,青少年在遇到外地新同学因为口音被取笑、欺凌的情景时,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对于青少年在上述场景中的实际行为选择,需要长期的民族志观察才能够得出可靠的结论;本文旨在从“话语”(discourse)的角度进行分析,即通过青少年描述和讨论这个场景的时候所使用的表述和说法来分析这些常用话语中对于“口音”现象的深层假设。

本研究发现,上海和南通的中学生在讨论这一现象所采取的说法中,最普遍的假设是“口音是缺点、弱势”,但也有少量学生使用了“口音是文化资源”和“口音是独特个性”等中性或是积极的说法。

研究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自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赵旭博士、海伦·海斯特教授和罗伯特·萨尔曼教授发起的中国青少年研究项目。该项目始于2011年,在上海和南通共计8所中学随机抽取同等数量的初二和高二级的学生、老师进行调查,调查方  法为问卷、个人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调查内容为中国青少年在道德和社会认知方面的情况(4),本文开篇所描述的场景即是该项目研究材料的一部分。参与研究的中学生在阅读该场景材料后,回答了包括“你在学校是否遇到过类似情况”、“你会给方奇怎样的建议、为什么”、“你觉得你的这些建议有可能带来怎样的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

笔者对包含该场景的101份问卷和16个个人访谈进行了主题内容编码分析[Thematic Content Analysis, TCA] (5),并对2个焦点小组访谈进行了福柯式话语分析[Foucauldian Discourse Analysis, FDA] (6)。

由于福柯式话语分析所需文本数量不多,但对语言表达的清晰程度要求较高,笔者选择了两个焦点小组进行了分析,两个小组均为高二学生,他们的观点呈现较为丰富;问卷及个人访谈则包括了8所学校初二和高二的学生。下文中,笔者主要介绍福柯式话语分析的结果,同时结合对问卷和个人访谈分析的结果阐述整体趋势。

来源:china.com.cn

结果与分析


中国汉语方言图

来源:funpichtml.loveinhere.com

 

(1) 口音是缺陷

大多数受访者在问卷、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中的言论均明确指出或做出如下暗示,即普通话是唯一的官方语言,每个人都应该能够说标准的普通话,说方言或者有口音则是一个有待改善的缺陷,或者需要被纠正的错误。如一位热心的同学所说:

丹丹 (7):“我觉得还是应该先跟王平成为好朋友,先个人给他鼓励,让他先树立自信,帮助他改掉普通话说不好的习惯,从而让同学改变对他的看法,先改变自己,就博取大家的……”

这位受访者表现出对王平的关心、同情,希望帮助他,但她所采用的“普通话”话语体系将有口音的王平放在了有问题、有缺陷的落后者,以及需要帮助的弱者的位置;相对而言,能够说标准普通话的同学,则是拥有正确习惯、更值得尊重的个体。在这个话语体系中,“王平受到取笑、欺凌”的问题很大程度变成了“王平说不好普通话”的问题,同学的取消、欺凌在一定程度上被合理化,而解决问题的关键自然也就变为让王平说好普通话,从而改变他人对他的看法,而不在于如何制止部分同学的取笑和欺凌。

问卷调查显示,分别有62%和87%的同学把该场景阐述为口音问题和欺凌问题;其中48%的同学同时阐述了这两个问题,但也有14%的学生把这个场景完全地解读为了王平口音的问题,而没有关注同学的取笑、欺凌行为;在回复中提到了王平口音的74位同学中,85%采用了与“口音是缺陷”相关的表述。因此,在本研究的受访者中,“口音是缺陷”的假设可以说是绝对的主流话语;相对而言,后文呈现的两类话语都是受访者中的个例,但它们体现了面对口音问题时的各种可能性。

(2) 口音是文化资源

在这类表述中,普通话和方言都是文化资源,只是在当前特定的文化环境下,普通话是主流;说话有口音的王平相比说普通话的其他同学而言,缺少了普通话的文化资源,但也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他并不只是需要帮助的弱者,或者需要被改善的落后者,他与同学或多或少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如下面这段对话:

小佩:可以让他跟大家一样讲普通话,方言也是一种文化,接受一种普通话,她的方言一样能保留,跟外人交流的时候通过普通话来适应环境。

阿洪:在同学教他普通话的过程中,也可以教那些同学她们那里的方言,促进感情交流。

在“普通话”的话语体系中,口音是需要被消灭、被改正的;但在这个文化多元的话语体系中,口音也是一种值得珍惜和分享的文化,甚至可能是其他同学想要去学习的对象。王平虽然仍可能需要学习普通话,以便更有效地与其他人沟通、交流,但在这个话语中下,普通话更像是一种工具,并不比方言更加“正确”。

来源:www.fjsen.com

 

(3) 口音是独特个性

在最后一类话语中,口音被看作是王平独特个性和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是王平难以改变,或者不愿意改变的东西。如下面这段对话:

丹丹:我觉得天天的方法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王平的内心,他自己是否真的愿意去做。王平可能会想,我就是说这种话,那又怎么样。

研究员:就是他愿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口音?

丹丹:对。

研究员:你觉得呢?

天天:我觉得无所谓呀,他如果自己不愿意的话,那么他也就不会介意别人嘲笑他。

……

丹丹:…我觉得如果王平的内心足够强大的话,他是不会去在乎这些东西,毕竟自己就是自己,每个人都是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

这段对话强调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个性,“自己就是自己”,并把口音看做是个性的一部分,肯定坚持个性、保留口音的合理性,并把拥有口音的王平放在跟其他同学平等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位受访者和其他几位在问卷中采用“独特个性”说法的同学一样,在肯定个性的同时,并未进一步陈述这种个性应该受到尊重、或者应该制止他人的嘲笑行为,而是把取笑、欺凌看作是选择坚持个性而必然要承担的后果,认为选择坚持个性、保留口音的人,不会介意他人的嘲笑,从而合理化了同学们的取笑、欺凌的行为。

结论与反思


本研究显示,大部分受访学生都将说好普通话视为理所当然的事,而把有口音看作是个体缺陷。这种说法与政府把普通话作为标准语言的官方话语一致:建国以来,中央政府一直着力推行以北京口音为基础的普通话作为全国标准语言,并在200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口头与书面语言法》,把普通话的地位体制化,并要求所有政府机关和学校采用普通话。以往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许多地区,本地方言享有比普通话和其他外地方言更高的地位,方言发挥着贬低外地人身份、将他们阻隔在本地资源外的作用,而全国推行标准语言,则为农民工提供了进入当地社会的通道[12]

但是,本研究表明,以普通话为标准,会带来与以方言为标准类似的问题:王平的外地口音依然是一个需要被改正的缺陷,有口音的外地同学被置于低人一等的地位,使得他人对王平的取笑、欺凌在一定程度上被合理化。究其本质,无论是方言至上还是普通话至上的话语体系,都认为不同方言与口音之间存在高低秩序,并一定程度上把口音变成了判定个人地位与价值的标准。

来源:jiangsu.china.com.cn

 

相比之下,“口音是独特个性”的说法,认可了口音作为个人特点和选择之一的合理性,但在没有尊重个性、消除欺凌的情况下,这种说法也会合理化他人对口音的取笑,有口音的个人理所应当地要承担被取笑的后果。少量受访学生提出的“口音是文化资源”的说法,是在认可普通话作为沟通基础的前提下,把有口音的王平放在跟同学相对平等的位置,方言、口音被视为值得珍惜、分享、骄傲的文化资源。

语言即是思想——语言不仅仅是我们思考的工具,它也限制着我们思考的方式和范围,这正是本文细致分析“话语”的原因。本研究中,绝大多数的受访学生都表现出对王平受取笑、欺凌的关心、同情,也表现出希望帮他改善处境的意愿;但是他们所熟悉的“话语”限制着他们理解这个场景的角度,以及他们能够采取的行动。在把普通话视作理所当然的主流话语中,王平和他的口音只能被取笑、被同情、被帮助、被“改正”,而不能被尊重和珍惜。对于包括流动儿童在内的少数群体来说,真正的改变必须要以“话语”的突破为基础。

来源:app.womenofchina.com

 

本文原载于新公民计划编辑的《流动儿童教育研究简报》,点击此处链接,留下您的联系邮箱,即可免费获取《简报》电子版。

注释

(1). 向芯是本文主要作者,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文化、制度与社会”专业博士二年级学生。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海伦Ÿ海斯特教授和罗伯特Ÿ萨尔曼教授与赵旭博士合作收集了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并对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支持和建议;其中罗伯特Ÿ萨尔曼与向芯共同完成了一轮编码可靠性(reliability)的分析。

(2). 指离开户口所在地6个月以上的0-18岁儿童。

(3). 对流动儿童的研究一致显示在城市上学、生活的流动儿童大多在校园中经历过被歧视的感受,且他们往往朋友较少、本地朋友更少,被孤立的现象可能较普遍[8,9,10]。

(4). 本研究样本中各校、年纪学生的性别比例均衡,但并未搜集学生户口的数据,因此无法判断样本中本地及外地学生的数量和比重。

(5). 主题内容编码分析[TCA]是一种基本的质性资料分析方法,即对文本资料根据主题进行分类。[11]

(6). 福柯式话语分析[FDA]于70年代,由一群受米歇尔Ÿ福柯(Michel Foucault)学说启发的心理学家开创,但非福柯本人使用的研究方法。FDA关注“话语”[Discourses]如何让人们的感受、表达情感、观察世界、思考世界提供基础,同时又对于谁能够在怎样的场景下感受到怎样的情感、用怎样的视角观察和说怎样的话进行了许多限制。[11]

(7). 本文引用中采用的名字均为化名。

参考文献

[1] Spolsky, B. Language managemen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 Language, 2014: 90(4), e165-e179.[2] 全国妇联.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 (2013-05-10) [2016-05-15] http://acwf.people.com.cn/n/2013/0510/c99013-21437965.html[3] 新公民计划.中国流动儿童数据报告[EB/OL]. (2014) [2016-05-15] http://www.ngocn.net/news/359422.html[4] 王黎芳. 调研报告: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发展与现状[EB/OL]. (2015-07-07). [2016-05-15] http://www.cssn.cn/dybg/dybg_jy/201507/t20150707_2068720_2.shtml[5] Goodburn C. Learning from migrant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schooling of rural migrant children in BJ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9(5), 495-504.[6] Liu, J., & Jacob, W. J. From access to quality: migrant children’s education in urban China [J]. Educational Research for Policy and Practice,2013: 12(3), 177-191.[7]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 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状况调研报告[EB/OL]. (2012-03-31) [2016-05-15]. http://www.nies.net.cn/cb/bg/201203/t20120331_303516.html[8] 袁立新.公办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初中生流动儿童受歧视状况比较[J].青年研究2004年第1期.[9] Kwong, J. Education and identity: the marginalisation of migrant youths in Beijing [J]. Journal of Youth Studies, 2011, 14(8), 871-883.[10] 石燕,周建芳. 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的人际关系现状研究 [C/OL].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2012.[11] Willig, C. Introduc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M]. McGraw-Hill Education (UK), 2013.[12] Kipnis, A. Governing educational desire: culture, politics, and schooling in China [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USA), 2011.

欢迎你的声音

对于流动儿童教育或相关话题有任何问题或观点,欢迎联系新公民计划研究部:library@xingongmin.org.cn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